本项目以跨专业合作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理念为指导,基于真实病例进行开发,构建沉浸式创伤急救场景,开展多角色协同训练,要求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及时发现伤者病情变化,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迅速处置,稳定伤情,培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使命感,培养医学生跨专业合作能力。
(1) 尊重生命,体现“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感
(2) 尊重其他角色(专业)的价值,实现专业间合作
(3) 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4) 能明确团队角色与职责,模拟和不同角色进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5) 能复述创伤急救的原则和方法,举例说明急救要点和急救原则的重要性
(6) 能明确“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理念,分析团队合作与患者安全的关系
(7) 能讨论团队角色分工,分析、比较并制定团队急救方案
(8) 能展示跨专业合作实践能力,解决多角色协同中的冲突
(9) 能运用急救知识和技能,发挥团队优势开展创伤救治
项目借助Vcare-虚拟人模拟车祸伤者,基于真实病例进行实验设计,重现创伤急救全过程。虚拟人是依托人体系统生理学(human systems physiology)的基础理论进行构建的,会根据学生的操作实时模拟出相应的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症状、生命体征数据等。

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开展多角色体验和协同训练。通过体验式学习,理解医护团队跨专业合作的原理内涵。跨专业合作能力包含四大核心要素:以患者为中心,角色职责、跨专业沟通和团队合作。学生3人为一队,明确创伤急救团队中接诊医生、循环护士和协调护士这3个核心角色的职责,并自行分工。通过多角色协同训练,理解跨专业合作对创伤急救结局的影响,从个人表现和团队表现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分析、推演,探索最优职责分工和急救方案。
① 明确角色和分工:通过Vcare-虚拟人模拟真实的伤情变化,促使学生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多任务并进的设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② 跨专业沟通和团队合作:通过全景展现结合多角色多视角同步联动,再现急救情境;引导学生将跨专业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运用于急救实践中,增强跨专业合作的价值感知,训练跨专业合作实践能力;通过Vcare-虚拟人模拟真实的伤情变化,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急救知识、技能,共同探索利于健康结局的急救方案。
主要知识点:共 5 个
1.跨专业合作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以患者为中心,角色职责、跨专业沟通和团队合作
2.四大核心要素对健康结局的影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保持跨专业沟通流畅,以患者为中心紧密合作才能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机,促进良好的健康结局。四大核心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3. 创伤急救原则:边评估边救治的原则。遵循ABCDE策略,A代表Airway,即呼吸道管理;B代表Breathing,即呼吸情况;C代表Circulation,即循环情况;D代表Disability,即神经系统损伤评估;E代表Exposure,即暴露与环境。
4. SBAR沟通模式: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标准化沟通模式,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递。S代表Situation(现状),包括患者姓名、诊断等基本信息及交接过程中的特殊情况;B代表Background(背景),包括患者简要病史、重要阳性检查结果和当前特殊治疗等;A代表Assessment(评估),即目前存在的问题;R代表Recommendation(建议),即对问题处理的建议。
5. 基本急救技能:气管插管、气压泵加压止血、加温加压输血等。
学生以学号登录http://202.195.181.72/(推荐使用360浏览器极速模式、谷歌chrom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IE10.0以上浏览器)后即可进入实验项目。
评审、测试账号:13812345678 密码:njmuhlxy2021
①进入“学习引导”模块,熟悉案例内容,了解教学目标,复习相关知识、技能。
②进入“虚拟实验”模块,开始虚拟交互
3名学生组成急救团队,明确角色职责,确定团队分工,同时上线。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模式”或“考核模式”,通过点击页面左侧和右侧工具栏图标触发交互操作。学习模式中,屏幕左下角设有“学习指引”,提示关键操作步骤。
第一部分为预检分诊,关键步骤有2个。
由协调护士兼分诊护士,快速、全面完成伤情评估和定级。循环护士对预检分诊结果可以提出疑问,达成一致后启动创伤绿色通道。通知医疗组和护理组组长迅速到达抢救室,争取抢救时间窗。该部分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意识,训练沟通技巧,提升快速评估、决策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协同救治,关键步骤有12个
接诊医生作为领导者,带领团队组织创伤急救工作。遵循“边评估边抢救”的原则,按照ABCDE策略,针对气道(Airway)、呼吸系统(Breathing)、循环系统(Circulation)、神经系统功能(Disability)、暴露与环境(Exposure)这5个重要方面进行快速评估和决策。循环护士负责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稳定,包括快速开放静脉通道、输注各种药物、采血备血等。协调护士负责与B超室、血库、手术室等各部门协调沟通,保证抢救顺畅。同时负责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开展气管插管等治疗。实验过程中,3名角色可以实时在线互动,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争取抢救时间窗。3个角色采用不同视角(页面左上角标记角色名),增强沉浸感和代入感。通过自主探索式实验,训练跨专业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强化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伤急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部分为转运交接,关键步骤有2个。
待伤者病情稳定后,接诊医生和协调护士一起将伤者转运至手术室,应用SBAR交班快速、全面交接病情;训练跨专业合作以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③ 实验评价与反思
本项目由系统自动记录团队和个人的每一步操作,在实验结束后即时反馈给学生。从个人和团队两个层面设计评价系统。个人成绩占30%,团队成绩占70%。每个团队只有1个团队得分,3个成员均有贡献,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以不同形状代表不同角色设计路径图,反馈实验全过程,如图7。以蓝色代表操作正确、红色代表操作错误,灰色代表未执行操作,直观、精准反馈学生在哪个环节有错误、疏漏,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探索角色分工和急救方案,并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