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以《广播电视技术实务》课程为基础,以原有实体实验为依托,建设“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开发演播室技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旨在让学生了解全媒体演播室的布局构成、功能及使用场景,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掌握全媒体演播室节目制作的流程和技巧。这些目标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演播室节目制作流程分为采、编、播三个基本环节,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全媒体演播室中采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演播室的结构布局及系统组成,掌握演播室设备的基本知识。 演播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演播区、节目控制区(导播间与主控室)、演播室辅助区。通过场景漫游,探索和认识演播室的布局、演播室的主要设备。
2.掌握摄像机的操作方法,了解演播室摄像机的组成及相关附件。摄像机由镜头、机身、适配器及其他配件(寻像器、话筒、电池、三脚架)等组成,实验可对摄像机分解、组合;可实现摄像机光圈、焦距等调整操作。
3.学会演播室节目制播的基本流程,为综合性实体实验储备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演播室多机位制播操作模块设计中,在演播室虚拟环境下,可以拖拽摄像机进行移动摆放,将计算得到的摄像机模型的移动和旋转信息应用到摄像机模型上,并更新摄像机模型的位置和朝向,同时可在导播室监视器进行查看各个机位显示的画面。通过切换台界面,可以在三个摄像机画面中进行切换,选择合适的画面输出。
通过虚拟仿真手段让学生在虚拟实验中操作、实体实验中验证,掌握演播室摄像系统相关的基本操作,掌握摄像调度、多机位布局和多机位制播的基本导播技术;使学生在虚实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和课程架构的有效链接。
全媒体演播室是建立在传统演播室基础之上,运用虚拟演播室、大屏互动、图文包装、远程连线、虚实结合等多种电视技术手段为电视栏目提供支持。全媒体可支持多种信号格式接入,如SDI、AVS、高标清全兼容 H.264等;可以实现多媒体互动、多场景空间共享、多平台传输分发等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全媒体演播室系统框架图
演播室系统主要分为: 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光系统、通话系统、TALLY系统等。其中视频系统是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如图2所示。
图2 全媒体演播室视频系统示意图
全媒体演播室采集系统主要包括摄像系统及视频系统前端部分,如图3所示为摄像系统。
图3 全媒体演播室摄像系统图
本实验利用3D模型开发,虚拟再现了全媒体演播室的场景,在漫游的同时可在场景中进行交互操作。
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建议学生按顺序进行实验,也可以自主选择模块进行操作演练。
1)演播室虚拟漫游
步骤1:预习。查看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内容;
步骤2:开始实验;
步骤3:演播区漫游,观察、探究演播区设备;探索到相应区域出现对应设备或区域功能的介绍;找到话筒会听到演播室的介绍语音;
步骤4:导播区漫游,观察、探索导播区设备;
步骤5:辅助区漫游,观察、查看辅助区设备;
步骤6:演播环境设置,进入演播区,打开摄像机开关;进入导播区,观察调光台、导播台,打开灯光、监视器。
步骤7:归纳知识,完成问题解答。
2)演播室摄像机的构造与操作
步骤1:预习。查看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内容;
步骤2:开始实验。
步骤3:观察摄像机的构造,探索摄像机的组成部件;
步骤4:摄像机的操作,完成电源开关、光圈、焦距的调整;
步骤5:认识摄像机控制单元;
步骤6:归纳知识,完成问题解答。
3)多机位制播操作
步骤1:预习。查看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内容;
步骤2:开始实验;
步骤3:全媒体演播室准备工作。观察演播室环境,打开电源、灯光和其他设备;
步骤4:机位布置,调整摄像机的位置和方向,设置合理的机位,对比监视器显示的画面;
步骤5:切换台操作,模拟多机位画面的切换和输出。
步骤6:归纳知识,完成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