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本实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功能性菌株开发策略和实验技能。
2.使学生熟悉功能性菌株筛选的一般方法,掌握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的具体方法。
3.使学生熟悉基因克隆的一般方法,会使用PCR法扩增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序列特征。具备酶基因克隆的分子酶学的初步研究与开发能力。
1.应用微生物来开发酶的优点
(1)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生活周期短。因此,用微生物来生产酶产品,生产能力(发酵)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能够满足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
(2) 微生物种类繁多,散布于整个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且在不同环境生存的微生物都有其完全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利用不同的底物,为微生物酶品种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当基因工程介入时,动植物细胞中存在的酶,几乎都能够利用微生物细胞获得。
因此,有计划和仔细地筛选微生物菌种,通常可以获得能够生产几乎任何一种酶的适当细胞。
2.微生物酶开发的一般程序
样品采集:采样目的、采样地点、采样方法及采样数量。
菌种分离:培养基的确定、培养条件的确定。
菌种初筛:用简单的定性反应进行初筛;在最初分离阶段就给予特殊的培养基或培养条件,进而让目的菌株得以繁殖,尽可能地把目的菌株或最适菌株纯化分离。
菌种复筛:初筛之后,还要进行复筛。复筛的目的是在初筛的基础上,筛选产酶量高、性能更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
对复筛获得菌株的要求:要求筛选到的菌株不是致病菌,菌株不易变异和退化,不易感染噬菌体。微生物菌株的产酶量高,酶的性质符合应用需要,而且最好是胞外酶。菌株产生的酶便于分离和提取,得率高。微生物培养营养要求低。
3.产酶菌株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分析
通过分子克隆实验操作,获得功能性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新型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克隆新的酶基因,通过PCR技术扩增纤维素酶基因,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生物公司测序分析扩增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数据分析系统,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特征。为酶的重组表达,获得功能性酶蛋白打下基础。
知识点:共 3 个
1.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方法与实验技术。
2.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方法与实验技术。
3.酶菌株纤维素酶基因克隆方法与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