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有效克服行为审计现场实践存在的时间成本高、现场实践受制于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多元知识交叉无从有效开展等困境,以问题行为归因为视角,结合高度模拟的业务情境、行为场景、个体特质信息数据,帮助相关专业学生理解和掌握行为审计中的行为归因分析方法。该实验对于开拓学生的审计评价视野、掌握审计前沿理念,提升学生的问题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构建问题行为的归因线索:在行为审计的过程中,行为归因分析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由于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均对应着产生该行为的心理、动机过程。因此,如果希望对这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进行准确的理解与解释,除了个体所拥有的内部特质、外部环境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特征外,人们对该过程所知悉信息(特定事件描述、行为情境、组织制度与环境因素等)的充分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解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行为审计的经典归因原则:其一,琼斯的“对应推论归因”(1965)。原理说明:非社会期望行为、非共同性结果、行为选择自由等特征更可能对某类行为动机进行信度较高的动因推论;其二,维纳的“稳定性归因”(1972)。原理说明:一个被识别的行为动机,只有在与其关联的各类问题情境中被证明是稳定的,该动机才能成为行为因果的解释依据;其三,海德的“内外部因素归因”(1958)。原理解释:应该从行为主体的内在特质、外部情境因素以及行为信息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某类特定行为进行内外部归因。

序惯式综合行为归因审计:针对特定的非社会期望行为(非组织目标行为、非合规行为、非效率行为、非安全行为、非合作行为等)进行行为审计,以期从行为数据的动因分析中获得真实问题发现。行为审计不能仅仅从行为合不合规视角提供审计报告,而应对对问题行为进行准确归因分析,进而为组织提供高价值的审计建议。为此,本实验系统依据三类经典归因原则的各自归因机理,构建了充分整合三类归因原则的序惯式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实现行为动机发现、动机稳定性检验、动机形成原因界定的归因审计分工。

虚拟仿真实验的技术原理:

行为归因审计虚仿实验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了能够模拟真实行为审计的业务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由计算机网络、问题情境数据、问题行为数据、行为主体特质数据、业务场景模块等构成的虚拟实验环境中进行行为审计实验。

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工作原理,首先将被需要审计的“问题行为”(被测行为)依据企业组织的运营及管理活动分布划分为治理活动行为、管理活动行为、制度反应行为三类。前两类行为体现了个体依据相应的治理制度、管理机制履行自己职能和责任的行为状态,后一类行为属于个体或群体针对组织特定的制度环境变化、系统性组织结构调整、组织创新活动的行为反应状态,被测行为是指行为反应过程中被实验观测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发生的非组织(社会)期望行为,主要分为非目标行为、非合规行为、非效率行为、非合作行为、非安全行为五类。

分布在治理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制度反应活动领域的各类非组织期望的问题行为又依据具体的职岗设计、业务活动以及各种冲突情境划分为具体的问题行为分布,每一种具体的问题行为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内建有行为数据(单元)库,每一种行为单元都有详细的行为(事件)描述,这些信息描述会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过程中行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接受访谈的管理及作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得以呈现。

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基于被测行为数据库和教师终端平台面向学生实验学习界面提供随机化的被测行为数据,被测行为数据包括随机选择的一个特定被测行为数据(描述)、随机选择的“问题行为”情境单元或情境组合以及与该被测行为数据关联的行为个体或群体的内在特质情况说明。处于该实验平台终端的指导教师,将对学生个体或学生实验组提交的表单作业情况进行互动指导与评阅,并对学生的行为归因分析过程提出问题反馈和优化建议。此外,除了从数据库中调取被测行为数据之外,该系统在设计上具有接入外网系统获取最新被测行为数据设计、获取外部管理案例数据库案例资料的实时性教学、实时性问题研讨、实时性行为归因分析的功能特征。最后,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能够允许教师、学生用户远程登录系统参与实验学习、评阅实验作业的功能,同时还能够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行为归因审计合作。

其中,本实验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共7个,如下所示:

1.行为审计原理

2.海德内外部归因的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3.琼斯对应推论归因的三因素:非共同性结果、社会期望、选择自由

4.维纳稳定性归因分析的两种状态:稳定性、非稳定性

5.公司治理理论

6.组织行为理论

7.管理学与运营管理理论


1. 实验内容

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的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主要由问题行为界定、行为因果界定、行为动机稳定性判断、行为动机内外部归因等6个模块依次实现。

(1)被测行为动机归因界定

实施过程及效果:行为归因分析的问题进入方法采用“琼斯原则”。根据①非共性结果因素、②社会期望因素、③行为选择自由因素三个维度来引导行为归因分析的进入。非共性结果因素是指:有多个原因会导致一个共同(相同)行为事件出现,但在这个共同行为中有一个事件环节是除了某个特定原因可以解释,而其他原因无法充分解释的,那么这个行为则归因为与这个事件环节关联的原因。社会期望因素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社会或组织所期望的,如果是(正向行为)则很难解释这个行为个体的真实态度,而如果不是(负向行为)则说明这个行为很可能对应着行为者的真实态度。该因素主要适合对负向行为的分析。行为选择自由因素是指:如果某人特定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状态下实施的,而不是受制于某种外力(强迫)因素,则该行为很可能对应着行为者的真实态度。

(2)被测行为稳定性判断

实施过程及效果:在行为审计过程中,当被观测的行为通过“琼斯原则”完成归因分析之后,分析人员根据所获得的真实原因或行为者的真实态度,要结合“维纳原则”进行稳定性分析。维纳的稳定性归因分析的意义在于:特定原因或态度导致了特定行为的发生,但这种因果关联是不是足够稳定,如果在很多工作场景、任务环境、社会交往中多次出现,那么该特定行为被归因为该特定原因或态度(需要进一步做内外部归因分析)。否则,该行为归因为外在情境因素。

(3)被测行为内外部归因分析

实施过程及效果:在行为审计完成“维纳”的稳定性分析之后,分析的重点落脚至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归因(“海德原则”)。内部归因指出行为主体的内在特征,比如性格、人格、能力、价值观与态度、知识结构等;外部归因解释导致行为产生的外在因素,例如自然环境、制度文化、资源条件、任务情境等。内外部归因依据“海德原则”进行判断:(1)共变原则。在观察某个发生的行为事件时,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在多次、多个(任务或交往)情境下均导致该行为的出现,则该行为归因为这个特定的原因。(2)排除原则。如果内外因素的某一特定原因足以解释行为事件,分析人员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4)被测行为审计发现及建议

实施过程及效果:通过前三个“综合、关联、序贯”式的行为归因分析之后,在风险管理与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工作框架下,根据行为归因分析结果,以被观测的行为对象为问题切入点,结合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任务场景、工作环境、组织沟通渠道等情境因素(外资因素),从主客观(内外部)因素视角对被观测行为所关联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技术体系、资源体系提出相应的问题改善或创新建议。同时,向企业管理层说明归因分析触及的行为主体的内在问题因素,作为管理层后续决策的参考。

2.实验步骤

进入实验场景,学生可在实验场景中进行交互性操作,完成以下交互性实验步骤:

步骤1 公司经营问题分析

(1)功能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公司经营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学生构建行为审计工作计划;(2)交互操作:进入虚拟仿真系统,通过与虚拟管理人员对话沟通获取相关问题信息(字幕滚动形式呈现)。

步骤2 问题行为线索启动

(1)功能目标:系统随机提供治理类、管理类、制度反应类三类问题行为线索进入选择,以模拟审计人员在刚刚接触、启动问题行为动机调查工作中的实际状态—首条问题行为线索获得的不确定性;(2)交互操作:进入系统界面后,在图11-2中学生选择行为类型后,自动进入相关业务情境进行行为动机线索分析。

步骤3 问题行为信息采集

(1)功能目标:学生在治理类、管理类、制度反应类三类行为中,根据小组内部分工,选择对应的场景开展对话,学生通过审计人员与部门人员的交流,收集审计线索,记录工作笔记。在工作笔记中,将相关审计信息根据对应推论归因、稳定判断归因、内部外部归因、无用信息等标签进行分类;(2)交互操作:在随机选择三类问题行为中的某一类行为之后,则进入该类行为线索领域,然后选择具体的业务场景,系统会自动引导学生与相关人员进行问题互动式对话,对与相关人员的对话进行归因分析,并进行工作笔记记录。

步骤4 问题行为辨识

(1)功能目标:在已经调研、收集的各类行为信息中确认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包括:非组织目标行为,非合规行为,非效率行为,非安全行为,非合作行为等;(2)交互操作:当学生选择“具体行为界定”模块后,点击进入到图11-6中的问题行为归因界面,根据对前面收集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后,对各类问题行为进行确认(在所选项处圈点确认)。

步骤5 问题行为动机界定

(1)功能目标:运用琼斯归因方法,对确认的各类问题行为动机进行归因。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行为动机归因方法;(2)交互操作:在分析某一具体问题行为时,该行为文字叙述旁边有一个下拉菜单,学生可以根据琼斯法则中的判断原则,如非社会期望、非共同性结果、行为选择自由等因素,对特定的问题行为进行动机归因。

步骤6 行为动机稳定性判断

(1)功能目标:运用维纳归因方法,对所判断的各类问题行为的动机稳定性进行评价,稳定则确认该问题行为的因果关联,不稳定则对否定之前的动机识别。(2)交互操作:学生根据某类问题行为在各类业务场景中的稳定性表现、根据与相关人员谈话所了解的该类问题行为的稳定性表现,以及根据从行为个体的特质信息数据中所了解的情况,对特定问题行为的稳定性进行稳定或不稳定评价。

步骤7 内部外部归因分析

(1)功能目标:运用维纳归因方法,对以上归因分析最终确认的各类问题行为的动机再作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归因,该交互实验过程对于构建、增进行为审计的咨询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交互操作:生在内外部归因分析操作框内对具体的问题行为动机进行内外部归因作业,归因过程中应充分参照审计人员与相关职能人员的对话及问题行为个体的特质性信息进行判断。

步骤8 行为归因审计发现

(1)功能目标:依据对各类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逐一得出与制度环境、技术业务、个体特质关联的行为审计发现;(2)交互操作:学生在行为归因审计结论作业框内对针对各类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进行相应的行为审计结论确认(打勾确认)。

步骤9 提出行为审计建议

(1)功能目标:在公司制度、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根据之前进行的各类问题行为的归因审计发现,逐一相应地提出审计建议;(2)交互操作:学生在审计建议作业框内依据各类问题行为归因分析及其相应的审计发现,提出行为审计建议。

步骤10 行为归因审计的GMR综合评价—具体行为评价

(1)功能目标:学生在本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内进行治理类、管理类、制度反应类问题行为的综合归因分析。首先对本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内所呈现的分布于治理类、管理类、制度反应类等领域的各类行为表现进行评价;(2)交互操作:学生依据前期实验对具体行为的归因分析,对具体行为进行定性评价,P代表消极评价,M代表中性评价,A代表积极评价。

步骤11 行为归因审计的GMR综合评价—结构关系分析

(1)功能目标: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综合性的行为审计评价方法训练,即通过分析组织治理(Governance)、运营管理(Management)、制度反应(Response)三类行为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关系(GMR分析),提升学生在开展行为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系统思考能力;(2)交互操作:对治理类、管理类、制度反应类三类具体行为进行GMR结构关系分析,以此得到

步骤12 综合行为归因分析

(1)功能目标:锻炼学生在行为审计工作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因为审计人员只有在对制度、技术、行为个体特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且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充分分析后,才可能为企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行为审计报告;(2)交互操作: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GMR分析框内,对分布于治理、运营、管理三类领域的调研问题进行GMR系统分析以及综合归因审计。在以上分析工作基础上,学员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提交行为归因审计报告。


预习资料

序号 资源信息分类 资源信息名称 资源信息类型 操作
1 预习 实验课课件: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 PDF文件 点击查看
2 预习 引导视频 视频MP4 点击查看
3 预习 简介视频 视频MP4 点击查看

操作资料

序号 资源信息分类 资源信息名称 资源信息编号 资源信息类型 费用 收费有效期
1 操作 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 1 外部链接 0.00 0

实验交流

教学引导视频

共享应用

浏览量:2464
点赞数:7

资源共享星级评定

0
4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