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大望远镜的硬件限制,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全天候、多台址、自主地进行系外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探测的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实验,具备初步的观测方案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不同环节中分别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环节一:系外行星大气透射/反射光谱产生原理的介绍和学习;

(1)掌握透射光谱的测量原理和特征;

(2)掌握反射和热辐射光谱的测量原理和特征;

(3)掌握行星平衡温度和大气标高的估计方法;

(4)掌握行星大气透射光谱信号强度的估算方法

环节二:系外行星大气观测方案设计和模拟观测获取光谱数据;

(1)学会如何选择透射光谱探测所需要的望远镜;

(2)学会预测透射光谱观测的时间窗口,并选择合适的观测站点;

(3)了解天文望远镜观测过程中,光谱数据的获取过程;

(4)理解地面观测中,地球大气对目标观测的影响(周日运动,大气消光等);

(5)学会根据实测的光谱数据读数,实时调整合适的曝光时间;

环节三:光谱数据信噪比估计;

(1)掌握天文观测中,常见的误差来源(泊松噪声,天光背景,读出噪声等);

(2)掌握利用实测数据和理论模拟信号,计算光谱数据信噪比的方法;

(3)判断行星大气中的重要分子(例如水)


系外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光谱探测相关物理原理观测实践并重,呈现天文学科中“理论指导观测,观测反馈理论”的科学互动模式,以生动形象的虚拟仿真实验协助学生理解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观测筹划、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天文中理论、观测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式。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讲解行星光谱的分类:反射光谱、热辐射光谱和透射光谱。而透射光谱由行星凌星时行星大气的分子吸收造成,其强度与行星大气标高相关。在观测行星透射光谱研究大气组分时,可通过对行星大气标高估计进行观测准备,选择恰当的台址、望远镜参数;实际观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实测天文知识(周日运动、大气消光、CCD参数)灵活调整观测策略;在光谱数据处理中,可以分析出光谱中特定分子吸收线显著度(信噪比)来评估行星大气的可能气体组成


实验原理示意图:

12三环节_白底.png


实验按三个环节来设计融合了理论-观测-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不同环节,

(1)理解光谱探测行星大气透射/反射光谱的原理;

(2)学会如何估计不同的恒星-行星系统的大气透射光谱信号强度,并结合目标透射光谱特征、台址,选择合适的望远镜设计观测方案;

(3)通过光谱模拟观测,让学生了解光谱数据的获取过程;最后根据模拟测量的数据和理论数据对比,对光谱信噪比进行估计,确定行星大气成分。

学生登录《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后,点击“报名参加”,然后点击“进入实验”。等待页面缓冲完成后,即可进入实验界面。学生可以在实验界面查看新手引导。实验开始前先阅读实验指南。正式开始实验前,请点击顶部实验简介,了解实验的基本情况,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点击“行星大气光谱特征”,进入环节一

1

步骤一: 调整行星参数进度条

行星的光变曲线与行星的轨道周期,行星半径和行星表面反照率有关。

1.点击界面右方点击三个行星参数旁边的“?”符号,了解参数的物理含义;

2.拖动进度条,调整三个行星参数的数值,观察行星凌星光变曲线的相应变化。

2

步骤二: 查看恒星、行星光谱

光谱测量是天文中用于研究天体的常见方法。

1.点击恒星可以查看恒星光谱;

2.点击行星后弹出【行星光谱】按钮,可以查看行星的热辐射和反射光谱。

3.点击标题旁的“?”按钮了解这两种光谱成分的区别,观察行星的这两种光谱随行星运动的变化关系。

关于天体光谱的更多知识点,请查看界面右侧的【知识提示】中的【黑体辐射】和【行星反射光谱和热辐射光谱】两节。

3

步骤三: 行星大气吸收动画

1.点击行星后弹出【行星光谱】按钮,可以看到当行星经过观测者与恒星;连线时(也称为行星凌星),行星大气会吸收部分恒星的光子,这就是行星大气的透射光谱产生的原因。

2.点击界面右下角的“行星大气吸收”按钮,可以弹出动画界面。左侧的动画模拟了恒星发射出的光子透过行星大气的过程,光子的颜色代表波长,红色的光子波长较长,绿色光子波长较短,请注意观察行星大气对光子的吸收。

3.界面的右方是恒星光谱经过行星大气后的透射光谱,可以点击右侧的“行星大气透射光谱信号”,把恒星光谱切换为行星大气吸收光谱。

4.调整界面下方的行星大气标高进度条,观察行星大气高度的变化对恒星不同波长光子的吸收情况,和行星透射光谱随大气标高调整的相应变化。

关于行星透射光谱产生原理的更多知识点请查看界面右侧的【知识提示】中的【行星透射光谱】。

4

步骤四: 行星大气标高计算

1.点击右下方“大气标高计算”按钮,可以开始行星大气标高的计算。

2.行星大气的标高与行星的平衡温度、大气平均分子质量与表面重力加速度有关。请在界面的右方点击“?”符号了解行星大气标高的计算方式,和相关物理量的含义。

3.点击平衡温度的拓展按钮可以了解行星平衡温度的计算方式。

4.调整好行星参数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计算出行星大气的标高数值(学生可以尝试计算地球或者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标高)。

5

步骤五: 环节一考核

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在环节一中,我们学习了行星大气标高与行星透射光谱的关系,以及行星大气标高计算的方式。

1.点击步骤四界面下方的“大气标高考核按钮”;

2.在界面右方设置行星的相关参数;

3.点击“执行”按钮,生成透射光谱(绿色),重复调节行星参数,尽可能重现左图中蓝色的透射光谱曲线(契合度表示蓝色和绿色光谱的重合程度,越高越好)。

4.完成实验后,点击实验小结可以查看本环节得分。


点击顶部“行星透射光谱观测”进入环节二

1

步骤六: 观测目标选择

1.点击星空中的恒星,选择一个你想要观测的行星系统,你可以通过键盘的方向键或鼠标滚轮调整视野。

2.点击确认观测目标后,界面右上方会显示该行星系统的物理参数,请记录初始观测凌星事件的时间零点,行星周期和行星周期误差(问号按钮可查看参数含义),便于在后续环节中估计行星凌星的观测窗口。更多行星参数,可点击“行星基本参数”查看。

3.点击确定按钮后,请根据之前界面中的行星系统参数估计行星大气的大气标高(可以参考地球或木星的大气平均分子质量),并且估计透射光谱信号的强度,填写到对应输入框中。关于大气标高和透射光谱强度估计的更多知识点,请查看界面右侧的【知识提示】中的【行星大气吸收深度计算】。

关于行星系统的更多信息,可以前往Exoplanet Archive(https://exoplanetarchive.ipac.caltech.edu/index.html)查询。

2

步骤七: 台址和观测窗口选择

为透射光谱观测选择地面望远镜台址时,需要考虑在凌星发生时该台址处是否处于夜晚。同时也要估计目标系统在凌星发生时刻的地平高度角,如果此时目标系统的地平高度角小于20度,也是不宜观测的。阅读【知识提示】中【凌星观测窗口估计方法】文档,了解凌星时刻的预测方法。

1.合提供的台址经纬度信息(阅读【台址】文档,选择地图上的观测台址;

2.选择对应的观测时间窗口,可以多次尝试,只有选择到正确的台址和观测窗口组合后,才能进入下一步骤。(如有必要,可以点击“返回”按钮,重新选择台址)。

3

步骤八: 望远镜参数设置

选择好台址后,开始根据你选择的目标系统特征,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请阅读【知识提示】中的【望远镜参数选择】,结合恒星光谱,和实验报告中记录的该行星系统的参数,评估在此次观测中,你所需要望远镜和光谱仪的规格。

1.点击右侧“恒星光谱”按钮,设置望远镜口径、光谱分辨率、通光效率;

2.点击光谱仪右侧的三棱镜图片,显示设置的望远镜参数下的恒星光谱;

4

步骤九: 查看行星光谱

1.点击“行星光谱”按钮,拖动调整视野倍率条,进行空间观测和地面观测之间的模式切换,

2.点击三棱镜图片,对比空间、地面观测得到的恒星光谱的区别。需要将视野设在地面时(视野倍率最小时),才能进入模拟观测环节。

5

步骤十: 正式光谱观测

该场景模拟真实的行星透射光谱观测场景,获取光谱数据。

1.点击“正式观测”按钮,确定开始观测后,会开始计时。可以通过选择右上方的时间流逝速度中的档位(x4,x8...)加快时间流逝速度。随着时间推进,目标系统会在天球上运动,目标系统的方位角、高度角,地球大气透过率,大气质量(Airmass)随时间变化在左上角显示。你可以在【知识提示】中查看【Airmass】了解Airmass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界面的右上方是恒星星象在大气湍动下产生抖动的动画。

2.在界面的下方,有整个观测过程的进度条(黄绿色条纹)。请在凌星发生时段(绿色)进行三次曝光,并在首尾的非凌星时刻(换色)各进行一次曝光。每一次曝光后,CCD曝光图(左下)和实时光谱图(右下)会显示该次曝光的结果。注意对比每次曝光的结果与CCD的满阱数(65535),判断是否过曝或曝光时间过短,并结合实时大气透过率和Airmass,适当调整曝光时间。

3.第五次曝光结束后,可以选择重新曝光,也可以选择完成观测。

4.完成实验后,点击实验小结可以查看本环节得分。

END

点击顶部“信噪比估计”进入环节三

1

步骤十一: 光谱叠加

先前你已经对目标系统进行了五次曝光。最终获得的光谱数据是由多次曝光得到的光谱叠加得到的(参见【知识提示】中的【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

1.设置本次透射光谱观测的总曝光时间,以行星的总凌星时长作为参考。设置完成后,动画将呈现光谱逐渐叠加的过程。

2

步骤十二: 信噪比估计

1.点击下一步,界面分别展示了叠加过后的恒星光谱图、恒星信噪比图、行星透射光谱图和行星透射光谱的信噪比图。你可以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每张图的详细介绍。

2.点击“开始计算”按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估计在1.3~1.5μm范围内,水吸收线的信噪比(仅考虑泊松噪声),并填写到输入框.

3.点击输入完成,对比估计结果(红点)和准确值(绿色曲线)的差异。

相关知识点和更多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的细节,可以阅读知识点中的【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和【天文观测常见噪声来源和误差分析】。

3

步骤十三: 信噪比提升

该节提供三种提升行星大气透射光谱信噪比的潜在途径:在空间进行观测、增加观测次数、降低光谱分辨率(光谱数据点合并)。你可以阅读知识点中的【信噪比提升】了解这三种提升信噪比途径的原理。并针对本次观测,选择现一组提升方案(可以多选)来改善观测信噪比。

1.点击三种方式对应的方框,打钩说明选择该种方式。在“增加观测次数”中,可选择x2,x4,x8,对应观测2,4,8次凌星事件。在“降低光谱分辨率”中,可选择x4,x9,对应光谱数据中每4个点并合和每9个点并合.

2.点击确定选择,右上图展示采用所选方案后的光谱信噪比;对比右下图的原始信噪比,学生评估所选方案对信噪比的提升倍数,填写到输入框内。

4

步骤十四: 结论

点击下一步,看完动画后,根据先前估计的水吸收线信噪比,判断该行星大气中存在水的可能性,填写到弹出输入框中(点击跳过动画,可直接弹出输入框)。


步骤十五: 提交实验报告

点击报告完毕,点击小结报告,可查看本环节得分情况。点击右上角返回按钮(箭头形式的按钮),菜单中选择“返回”后,点击下方的实验报告,查看整个实验的评分和报告。确认无误后提交。


预习资料

序号 资源信息分类 资源信息名称 资源信息类型 操作
1 预习 实验教学指导书 PDF文件 点击查看

操作资料

序号 资源信息分类 资源信息名称 资源信息编号 资源信息类型 费用 收费有效期
1 操作 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 外部链接 0.00 0
2 操作 实验指南 PDF文件 0.00 0

实验交流

教学引导视频

共享应用

浏览量:3150
点赞数:0

资源共享星级评定

0
15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