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地海拔的递增,气候、生物、母质等土壤形成要素发生垂直方向的更替,结合地形及降雨带来的山地坡面物质的运移再分配,导致山地土壤类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更替,即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山地垂直地带土壤形成要素的梯度变化远比平地水平地带变化剧烈,海拔相差数百米即可出现土壤类型垂直地带性变化,是国内外高校《土壤学》、《土壤地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备认知,也是土壤、地貌、气候、植被等多地理要素实习的必修知识。
为此,本虚拟仿真实验基于全景影像、三维空间分析与表达、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山地地理要素三维场景来展示庐山不同海拔区域气候、植被、地形等土壤形成要素,通过虚拟土壤剖面挖掘、发生层划分等野外实习操作,明确实习线路上各实习点土壤类型及特征,再将山地剖面土壤类型可视化,以明确土壤垂直带带性分布规律(图 1)。实习点、实习线路、山地剖面、实习区域相结合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化;指定实习线路的情景体验式教学可促进学生掌握土壤学、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基本操作,开放实习线路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勇于探索的学科素养以及学位反思能力;而综合运用观察法、对照法、参数控制法、类比法、归纳分析法等多样性的实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学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简介、实习区域分析、土壤剖面观测、自主开放实习、垂直地带性分析等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操作,直接参与各个实验环节和分析步骤,有助于掌握土壤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关键知识。
图 1 实验原理图
知识点:共10个。
1)实习点的选择
在土壤虚拟仿真环境中,通过课前认知和地理环境信息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实习点位、实习线路、高程查询等,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实习点。土壤剖面实习点选择的位置在所处观察区域内应具有代表性,还应选择人为干扰少、易于土壤剖面挖掘、观察等实验操作的地段,尽量避免居民点、河流边、沟渠边、堆肥点、废弃物堆积点等易受人为干扰的地段。
2)实习点位置分析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能量来源。在北半球,山地坡向朝南的坡为阳坡(又称南坡),山地坡向朝北的坡为阴坡(又称北坡);南半球则相反。与北坡相比,南坡太阳光照强度更高、水分蒸发量较高,更适合喜阳植物生长;而北坡光照强度更低,水分蒸发量较高,更适合喜阴植物和湿生植物生长。另外,坡顶降雨量较高、水分充足,而坡中和坡底受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呈酸性,且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因此,南坡、北坡、坡中、坡中、坡底等位置朝向要素是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之一,也是判断实习点土壤类型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
3)实习点地形分析
地形是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洼地易于积蓄水分,长期湿润环境可减缓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土壤有机质大量积累,并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山坡受降雨影响,成土母质多为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受淋溶作用影响,土壤呈酸性,且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土壤坡面可发育有淋溶层。而平坦地形有利于植被生长,淋溶作用较弱。因此,地形特征也是判断实习点土壤类型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
4)实习点植被类型分析
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地位,植物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植物能有选择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利用太阳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植物有机残体和根系分泌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显著受植被类型影响。一般来说,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高于寒带针叶林,草甸高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高于干草原,干草原高于荒漠。因此,植被类型也是判断实习点土壤类型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参照《植物地理学》所学知识,根据植物地上部分形态判断是乔木、草地、灌丛、竹林;根据叶片性状判断是阔叶林、针叶林;根据树种判断是常绿阔叶林、落叶落叶林。
5)土壤剖面发生层划分
土壤剖面土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即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划分是土壤调查的基础,其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等特征是土壤发生层的划分依据。目前国内外通常将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六个主要发生层:
枯枝落叶层(O层):由枯枝落叶等物质组成,包含已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一般位于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层物质组成显著受植被类型和气候影响。
腐殖质层(A层):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呈现暗黑色或灰色,一般位于土壤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土壤肥力的高低与腐殖质层的厚度和腐殖质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腐殖质层的状况,常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标准之一。例如草原或草甸土的腐殖质层较厚,可达30-50厘米以上,腐殖质含量可达5%-10%以上,土壤肥力较高。
淋溶层(E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土壤发生层,一般位于A层之下,B层之上。淋溶层的下部,腐殖质含量少,土色较浅或成灰白色,质地较粗,肥力较低。部分土壤淋溶层较薄,难以和淀积层区分开。
淀积层(B层):位于E层或A层(无E层时)之下,是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积累的土壤发生层,常位于淋溶层下方。该层较紧实,多形成核状、柱状、棱状结构;该层一般具有明显的成土特征,如黏化作用、脱硅富铁铝化作用、潴育化作用、黄化作用等,是分辨土壤类型的依据之一。
母质层(C层):位于B层或A层(无B、E层时)之下,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很少受生物作用影响,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严格地讲,母质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其特性并非土壤形成作用所产生。
母岩层(R层):非土壤发生层,主要由质地坚硬的岩石组成,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下层,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土层较浅的土壤剖面挖至母岩层,土层较深的土壤剖面挖至母质层即可。
6)土壤颗粒度/质地观察
国际制土壤颗粒度划分是采用机械组分分析法进行定量,划分标准是:石砾(> 2.0 mm)、砂粒(0.02-2.0 mm)、粉粒(0.002-0.02 mm)、黏粒(< 0.002 mm)。在野外一般采用卷搓法进行土壤颗粒度判断,其判断标准如下:
表 1 国际制土壤颗粒度划分判别标准
土壤颗粒度/质地 | 卷搓性状 |
砾质土 | 肉眼可见土壤中还有很多石块或石砾。 |
砂土 | 干时,将土块置于手中,轻轻地便可压碎,所见细砂肉眼可见;湿时,可搓成小块,但稍加压力即可散开。 |
砂壤土 | 湿时,可搓成圆球,不能成条。 |
轻壤土 | 湿时,可搓成条,但易裂开。 |
中壤土 | 湿时,可搓成完整的细条。若弯成环即裂开。 |
重壤土 | 能搓成细条,可弯成带裂缝的环。 |
黏土 | 干时,有尖锐棱角,不易压碎;湿时,可搓成光滑的稀土条,也可弯成完整的环,压扁时不产生裂缝。 |
7)土壤颜色判断
土壤淀积层是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积累的土层,通常具有显著颜色特征具有明显的成土特征。例如,潴育化过程可形成暗红色的锈纹斑,黄花过程可形成蜡黄色或黄色,红壤具有红白相间的网纹层等。一般要在光线较处进行土壤颜色观察,晴天时避免在直晒下进行观察,颜色可参照土壤比色卡进行判断。
8)土壤发生层特征判断
淀积层通常有特有的成土过程,具备特殊的成土特征:黄化过程:在湿度较大的成土环境下,土壤中的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一定量的纤铁矿(FeOOH),并与有机质结合形成黄色或蜡黄色,尤以剖面中部的淀积层最为明显,该过程称为土壤的黄化过程。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在高温多雨的指热带、亚热带土壤中,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进行,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释放出盐基物质,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随着盐基的不断淋溶,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当酸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含水铁、铝氧化物开始溶解,并具有流动性,但一般向下移动不深,旱季可随毛管水上升至表层,经脱水以凝胶形式聚积或形成铁、铝结核体。脱硅富铁铝化是砖红壤和红壤等土壤类型的重要成土过程。潴育化过程: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在土壤浸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地下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暗红色或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铁锰结核:土壤在渍水还原条件下,铁锰氧化物还原成Fe2+、Mn2+,在MnO2催化下,Fe2+快速氧化并沉淀在MnO2表面,土壤进一步变干,周围活性的Fe2+、Mn2+又被氧化沉淀在铁锰氧化物表面。干湿交替下,氧化还原反复进行,形成铁锰聚合体,又称铁锰结核。在庐山地区山地黄棕壤淀积层中常见褐色的铁锰结核颗粒。锈纹斑:潴育化过程中,土壤浸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地下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可形成有锈纹斑。网纹层:热带、亚热带地区红色土层之下具有红、黄、白网状条纹的土层。成土时基质长期受水化、氧化还原反应作用的相互影响而形成各种颜色(红色多为赤铁矿,黄色为铁含水氧化物,白色为铁锰离子的还原淋洗)。
9)土壤pH、有机质含量等物化分析
土壤上部集聚的大量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进行着以嫌气过程为主的转化作用,未彻底分解的有机质及中间产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强烈的腐殖化过程,形成大量的腐殖质,在土壤表层累积为腐殖质层。生物、气候、地形、植被类型等都会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不同土壤类型腐殖质层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例如,地势平坦的山地草甸土腐殖质层pH值要高于淋溶强烈的山坡土壤;山地草甸土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红壤;山地棕壤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山地黄棕壤。因此,可采用便携式pH计和便携式养分测定仪分析腐殖质层土壤pH值、有机碳氮含量,辅助土壤类型判断。
10)庐山地区土壤类型判断
庐山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剖面特征,应参照各实习点位置朝向、地形、植被类型,结合上述不同土壤类型的剖面分层及发生层特征,综合判断实习点土壤类型:
山地棕壤:在庐山高海拔地区,气候从中亚热带转化为暖温带,降水多于平原地区。山地棕壤主要存在两种成土过程:淋溶过程和黏化过程。较多的降雨导致该地区淋溶作用强烈,土壤盐基离子淋失严重,土壤pH值较低;土壤粘粒随水分运动,从表层迁移至淀积层,呈现出棕色,粘粒含量较多。土壤母质以石英砂岩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为主。
山地黄棕壤:海拔高度低于山地棕壤,气候转变为北亚热带,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存在两种成土过程:黏化过程、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和有机质积累过程。该类型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释放出盐基物质,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淀积层呈现棕黄色,常见有褐色的铁锰结核颗粒。母质为网纹红土或古红土层。山地黄棕壤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于山地棕壤。
山地黄壤:一般海拔低于山地棕壤,其后接近中亚热带,但庐山高海拔地区也存在易于山地黄壤发育的小气候。主要存在两种成土过程:黄化过程和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在湿度较大的成土环境下,土壤中的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一定量的纤铁矿(FeOOH),并与有机质结合形成黄色或蜡黄色,尤以剖面中部的淀积层最为明显。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释放出盐基物质,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淀积层呈现明显黄色或蜡黄色,铁锰结核几乎不可见。土壤母质以石英砂岩的残积物和坡积物为主。
红壤:庐山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成土过程主要是强烈的脱硅富铁铝化过程。腐殖质层较薄,淀积层可见大量铁锰结核。土壤母质以第四季红色黏土为主,成土时基质长期受水化、氧化还原反应作用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红白相间的网纹层,红色多为赤铁矿,黄色为铁含水氧化物,白色为铁锰离子的还原淋洗。
山地草甸土:在庐山山顶局部水湿条件较好的平缓地区。山顶风强,乔木生长困难,仅有灌丛及耐湿性草甸植被覆盖。该地区地下水丰度,温度较低,存在潴育化过程。即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在土壤浸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地下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斑的铁锰结核的土层。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H值较淋溶强烈土壤高。